你好,我是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国文化元素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电影《姥姥的外孙》字幕为例。请对以下我所写的关于文化翻译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里面提及的文献进行概述和评价,尤其必须指出你的论文研究与以上文献内容相比的不同或者进步之处。关于文化翻译理论的国外研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外的文化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较早。根据Nida(1945)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了语言和民族学在翻译中的问题,强调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达和沟通。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以避免出现翻译失误。Bassnett(2007)则探讨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并指出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并且,她在《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翻译的重要性和影响。她强调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传递和交流。在这个背景下,文化翻译理论应运而生,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2013)在他们的研究中强调了文化翻译的重要性,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元素的传达,以保持原作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Farahzad等人(2011)在研究报告中关注翻译质量和文化翻译理论的认识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对翻译质量和文化翻译理论的调查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他们指出翻译质量与译者对文化翻译理论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译者对文化翻译理论的了解越深入,翻译质量越高。其次,他们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原文的文化元素,并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来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关注了翻译质量与文化翻译理论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改进翻译质量的建议。综合分析这些文献的研究成果与观点,可以看出文化翻译理论在国外研究领域已经比较成熟,研究者们通过探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而选择从文化翻译理论的视角去研究某个东西,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然而,这些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具体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并且,这些文献都没有具体探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元素,因此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在中国翻译领域的研究历史中,可以找到一些杰出的翻译学者,他们制定了翻译标准,其中大多数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如方梦之、王佐良、刘宓庆、谭载喜和郭建中等。方梦之教授在《翻译研究词典》(2004)中对文化翻译进行了定义,着重于对文化内涵的准确转达,甚至基于本土文化视角的重新解释。他指出研究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问题,尤其涉及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王佐良(1994)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者,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强调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指出翻译对社会思想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影响。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文化背景,只有翻译者精确理解文化,才能进行正确的文化翻译。刘宓庆(1999)研究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西方翻译理论,并创立了翻译理论的基本框架。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文化翻译侧重于传达语言的文化含义。谭载喜(2000)研究了传统翻译研究在国内外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他指出中国和西方翻译传统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框架的差异。郭建中写了一本名为《文化与翻译》(2000)的书,他认为没有语言文本可以存在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外,源文本和源文化之间的关系永远无法被译文和文化复制,即使所有语言符号都可以被语义地翻译成另一个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这一因素要求注意使翻译过程变得复杂的文化因素。此外,在文化翻译理论研究方面,除了以上著作,也有不少国内文章也对文化翻译理论进行了研究。苏 珊·巴斯奈特(2004)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4)在论文集《翻 译、历史与文化论集》(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的序中提出 “虽然最 后把翻译单位从字词提升到篇章的高度,却没有研究篇章以外的东西”。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关注翻译与文化间的相互作用,文化影响和制约翻译的方式,以及“语境、历史 和习俗等更大方面的问题”,因此20世纪80年 代翻译界开始出现“文化转向”这一概念。她与Andre Lefevere共同提出了翻译史和文化中的文化转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从形式主义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国际翻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廖启一(2007)教授对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描述,据Bassnett的翻译理论,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为翻译单位,而不是 单纯的文字处理;第二,翻译是一种文化的内部和 文化之间的交流行为;第三,翻译的本质是原文和 译文的文化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历史时期翻译 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文化翻译学派将文化作为研究翻译的框架,认为翻译不仅是文本间的纯语言解码的语言结构转化,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化的情况下,译者应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将原文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在译文文化中进行充分表达,即翻译要充分满足文化和读者的双重需求,使译文能够贴近 目的语读者,又能忠于源语,最终到达文化等值、文化交流及功能对等的效果。然而,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概括为上述的四点不仅极不全面,更重要的是没有触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的核心:即她和勒菲弗尔共同倡导的“操纵”论以及 “文化构建”论.正是后者才真正奠立了巴斯奈特文化派的领袖地位.罗承丽(2009)在她的博士论文中详细研究了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理论.她重点讨论了文化翻译理论的两个主要方面:操纵理论和文化建构理论,这些理论确实揭示了一些难点。此外,罗(2009)还指出了苏珊·巴斯奈特翻译研究的不足,并总结了翻译范式。保菁菁(2009)介绍了苏珊·巴斯内特的主要观点,并从自己的角度对文化翻译理论进行了评述。她指出文化翻译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它们创新了翻译理论,也为翻译研究展现出新的研究领域。

2024-11-17by@522575178-fasKq&@ChatGPT.Model: gpt-3.5
522575178-fasKq

你好,我是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国文化元素的翻译策略研究-----以电影《姥姥的外孙》字幕为例。请对以下我所写的关于文化翻译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对里面提及的文献进行概述和评价,尤其必须指出你的论文研究与以上文献内容相比的不同或者进步之处。关于文化翻译理论的国外研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外的文化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较早。根据Nida(1945)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了语言和民族学在翻译中的问题,强调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达和沟通。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以避免出现翻译失误。Bassnett(2007)则探讨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并指出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并且,她在《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翻译的重要性和影响。她强调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传递和交流。在这个背景下,文化翻译理论应运而生,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2013)在他们的研究中强调了文化翻译的重要性,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元素的传达,以保持原作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Farahzad等人(2011)在研究报告中关注翻译质量和文化翻译理论的认识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对翻译质量和文化翻译理论的调查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他们指出翻译质量与译者对文化翻译理论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译者对文化翻译理论的了解越深入,翻译质量越高。其次,他们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原文的文化元素,并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来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关注了翻译质量与文化翻译理论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改进翻译质量的建议。综合分析这些文献的研究成果与观点,可以看出文化翻译理论在国外研究领域已经比较成熟,研究者们通过探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而选择从文化翻译理论的视角去研究某个东西,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然而,这些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乏具体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并且,这些文献都没有具体探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元素,因此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在中国翻译领域的研究历史中,可以找到一些杰出的翻译学者,他们制定了翻译标准,其中大多数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如方梦之、王佐良、刘宓庆、谭载喜和郭建中等。方梦之教授在《翻译研究词典》(2004)中对文化翻译进行了定义,着重于对文化内涵的准确转达,甚至基于本土文化视角的重新解释。他指出研究翻译本身是一种文化问题,尤其涉及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王佐良(1994)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者,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强调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指出翻译对社会思想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影响。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了解文化背景,只有翻译者精确理解文化,才能进行正确的文化翻译。刘宓庆(1999)研究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西方翻译理论,并创立了翻译理论的基本框架。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文化翻译侧重于传达语言的文化含义。谭载喜(2000)研究了传统翻译研究在国内外如何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他指出中国和西方翻译传统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框架的差异。郭建中写了一本名为《文化与翻译》(2000)的书,他认为没有语言文本可以存在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外,源文本和源文化之间的关系永远无法被译文和文化复制,即使所有语言符号都可以被语义地翻译成另一个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这一因素要求注意使翻译过程变得复杂的文化因素。此外,在文化翻译理论研究方面,除了以上著作,也有不少国内文章也对文化翻译理论进行了研究。苏 珊·巴斯奈特(2004)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4)在论文集《翻 译、历史与文化论集》(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的序中提出 “虽然最 后把翻译单位从字词提升到篇章的高度,却没有研究篇章以外的东西”。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关注翻译与文化间的相互作用,文化影响和制约翻译的方式,以及“语境、历史 和习俗等更大方面的问题”,因此20世纪80年 代翻译界开始出现“文化转向”这一概念。她与Andre Lefevere共同提出了翻译史和文化中的文化转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从形式主义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对国际翻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廖启一(2007)教授对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描述,据Bassnett的翻译理论,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为翻译单位,而不是 单纯的文字处理;第二,翻译是一种文化的内部和 文化之间的交流行为;第三,翻译的本质是原文和 译文的文化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历史时期翻译 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文化翻译学派将文化作为研究翻译的框架,认为翻译不仅是文本间的纯语言解码的语言结构转化,而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化的情况下,译者应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将原文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在译文文化中进行充分表达,即翻译要充分满足文化和读者的双重需求,使译文能够贴近 目的语读者,又能忠于源语,最终到达文化等值、文化交流及功能对等的效果。然而,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概括为上述的四点不仅极不全面,更重要的是没有触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的核心:即她和勒菲弗尔共同倡导的“操纵”论以及 “文化构建”论.正是后者才真正奠立了巴斯奈特文化派的领袖地位.罗承丽(2009)在她的博士论文中详细研究了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理论.她重点讨论了文化翻译理论的两个主要方面:操纵理论和文化建构理论,这些理论确实揭示了一些难点。此外,罗(2009)还指出了苏珊·巴斯奈特翻译研究的不足,并总结了翻译范式。保菁菁(2009)介绍了苏珊·巴斯内特的主要观点,并从自己的角度对文化翻译理论进行了评述。她指出文化翻译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瑕不掩瑜,它们创新了翻译理论,也为翻译研究展现出新的研究领域。

Avatar
Avatar

在你提到的国外文化翻译理论研究方面,Nida和Bassnett等学者确实为文化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强调了文化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以及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传递和交流。而文献中的(2013)和Farahzad等人(2011)也进一步强调了文化翻译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翻译质量与文化翻译理论的关系。在国外研究中,研究者们通过探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比之下,在中国翻译领域的研究历史中,方梦之、王佐良、刘宓庆、谭载喜和郭建中等学者也为文化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强调了翻译对社会思想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并指出翻译需要了解文化背景才能进行正确的文化翻译。在国内翻译领域的研究中,对文化翻译理论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提出的文化转向理论,以及廖启一对苏珊·巴斯内特的翻译理论进行的描述等。

与以上文献内容相比,你的论文研究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具体选取了电影《姥姥的外孙》字幕翻译作为案例进行研究,这一具体案例分析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文化翻译理论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你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从而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同时,你的研究还可以填补国内外关于影视字幕翻译中的文化元素研究的空白,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贡献。因此,你的论文研究在具体案例选择和研究视角上有着独特的创新和进步之处。